历史上最谦虚的皇帝:不称朕,不宠后宫之女,甚至连龙椅都不坐_张邦昌_汴京_金人

你的位置:江苏快三开奖查询结果走势图 > 新闻动态 > 历史上最谦虚的皇帝:不称朕,不宠后宫之女,甚至连龙椅都不坐_张邦昌_汴京_金人
历史上最谦虚的皇帝:不称朕,不宠后宫之女,甚至连龙椅都不坐_张邦昌_汴京_金人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2:11    点击次数:52

《——·前言·——》

历史上,有一位皇帝,他与传统的皇帝形象大相径庭,不称“朕”,不坐龙椅,也不宠幸后宫的妃嫔。他在金兵的逼迫下被迫登基,却始终自称“臣”。这位皇帝就是张邦昌。

张邦昌出生在河北东光县的一个小村庄,家庭并不富裕,但父母对他的期望却很高。乡邻们常常夸赞他聪明过人,记忆力极佳。年仅十二岁时,他便能够熟记《尚书》,并且能对《论语》的经典语句讲解得头头是道。大家都认为,他将来一定能够通过科举考试,获得一份仕途。

展开剩余88%

张邦昌确实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。从小,他便刻苦读书,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光。尽管家境贫寒,父亲依然省吃俭用,竭力供他上学。村中的先生看到他家境困难,常常免除学费,希望他能够金榜题名,成就一番事业。

到了1100年,张邦昌已经二十岁,决定参加科举考试,这是他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那时,北宋的科举制度十分严格,数万考生中能够中进士的寥寥无几。但张邦昌凭借着不懈的努力,成功考中,并且名字出现在了金榜之上,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。

刚开始,他只是一名小官,负责一些地方性的事务。在宋徽宗执政时期,政府十分重视外交事务,而张邦昌凭借自己的才学,渐渐被提拔到中央,担任工部侍郎。这一职位非常重要,除了负责全国的工程建设外,还要处理对外事务。后来,张邦昌奉命出使高丽,出色地完成了任务,赢得了朝廷的信任。

随着年岁的增长,张邦昌逐渐在朝中升职,从侍郎到尚书,最终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太宰,成为北宋朝廷的重臣。然而,与那些强硬派的官员不同,张邦昌的性格较为温和,处事圆滑。他更倾向于通过谈判和妥协来解决问题,而非硬碰硬地对抗。这种性格在和平时期无疑是优势,但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,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。

1126年,北宋迎来了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——金兵南侵,战争的阴云笼罩了整个汴京。张邦昌的命运,也因此发生了剧变。金兵逼近汴京,城门告急。朝廷内部的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愈加激烈。

主战派的李纲坚定地主张:“绝不议和,只有死战,才能保住国家。”然而,张邦昌与主和派的人士认为:“金兵势不可挡,若继续死战,汴京将不保,百姓将遭受更大的灾难。”他并非胆怯,而是深知北宋的军队已无法与金兵匹敌,兵员疲惫,军心涣散,而金兵则纪律严明,武器精良,攻势异常猛烈,双方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。

经过激烈争论,主和派最终占了上风。宋徽宗和宋钦宗不得不采纳议和的建议,企图通过割地赔款来换取金军撤兵。张邦昌被任命为负责起草和议条款的官员,并代表宋廷与金国进行谈判。然而,他万万没想到,这个决定最终换来的不是和平,而是北宋的灭亡。

1127年2月,金兵攻破汴京,徽宗和钦宗被俘,宋朝的皇室成员、后宫妃嫔、珍宝财物无一幸免,皆成了金人的战利品。这场灾难被后世称为“靖康之变”,汴京城内外尸横遍野,百姓哀号不断。

在这场混乱中,张邦昌被金人俘获。金人需要一个傀儡来统治汴京、稳定局势,便选择了他。张邦昌是一个文官,拥有较高的声望,且没有武将那种刚烈的脾气,对于金人来说,这样的人最容易控制。

他被带到金营,冷冷的将领告诉他:“你将成为皇帝。”张邦昌的脸色瞬间变了。他知道,成为这个“皇帝”,注定将背负上叛国的骂名,永无翻身之日。他跪地苦求,声称自己不配做皇帝,但金人没有给他任何选择的余地。

1127年4月20日,张邦昌被迫即位,建立了一个伪楚政权。这个“大楚”,是金人强加给宋人的耻辱,而张邦昌,则成为了这一屈辱的象征。他没有真正地“称帝”,从未穿过龙袍,坐过龙椅,也未曾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过任何重大命令。他甚至不敢称“朕”,而是以“臣邦昌”自称。即使在朝堂上,他也不敢坐上龙椅,总是站在一旁,像个普通的臣子。他明白,这个皇位只是一个陷阱。

自从即位那天起,张邦昌便没有过过一次安稳的日子。他整日为如何摆脱困境而焦虑不已。他知道,金人不会永远驻守在汴京,总有一天他们会撤离,届时,他的“皇帝”身份也就毫无意义,唯一能做的,就是尽量拖延时间,等待宋室的重建,并将权力交还。

几个月后,金军果然撤离汴京,带走了徽宗、钦宗等大量俘虏。张邦昌立即宣布退位,将政权交给元祐皇后孟氏,表示自己对宋室的忠诚。然而,汴京的百姓并不买账。他们亲人死于金军的屠杀,家园被掠夺,而张邦昌却被视为与金人合作的叛徒。

随着南方赵构建立政权的消息传来,汴京百姓的愤怒愈发强烈,张邦昌成了众矢之的。无数流言在民间传播,说他在宫中行事荒唐,卑躬屈膝,背叛了大宋江山。这些谣言最终传到了南方,赵构对他心生疑虑,认为他曾登上皇位的事实,成为北宋残余势力的耻辱。

朝堂上的主战派,尤其是李纲,更是言辞激烈地要求彻底清算张邦昌的罪行。他认为,张邦昌不除,便无法安抚民心。张邦昌意识到,退位并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安全,他主动请辞,要求前往潭州(今湖南长沙)安置。

赵构表面上同意了他的请求,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平静。在潭州,张邦昌过上了半流放的生活,他原本希望事态能逐渐平息,然而事实并非如此。他的存在成了南宋初期难以消除的污点,许多大臣将金人再次南侵的责任归咎于他,认为金人以他被罢黜为借口,继续骚扰南方。

赵构的朝廷内外压力巨大,许多大臣甚至认为,若不除去张邦昌,南宋便无法稳定。最终,在1127年秋,张邦昌收到了赵构的诏书,内容明确:赐死。死亡方式为“自缢”,让他自尽。张邦昌并没有反抗,他知道这一天终会到来,心里早已准备好了一条出路。

他选择在潭州府邸自尽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没有留下任何遗言。或许,在他内心深处,这条路早已是无法避免的结局。

张邦昌死后,宋廷宣布他为“叛臣”,但并未株连其家人。几年后,他的儿子张元亨得以恢复官职。这或许是赵构最后的恩情,但在历史的长河中,张邦昌的名声始终未能恢复。他被称为“伪楚皇帝”,是靖康之变中最为耻辱的一页。

虽然他被迫接受金人的安排,登上皇位,损害了北宋的尊严,但他不称“朕”,不坐龙椅,且在退位后试图恢复宋室的正统,这些行为似乎表明他仍然忠诚于宋朝。然而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他曾经的“叛逆”足以盖过一切。

张邦昌的死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。金人依然南侵,北方的百姓仍在战火中煎熬。而南宋的朝廷,始终未能真正安定下来。他的死,更多的是赵构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。

发布于:天津市